英语阅读英语文化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

本文已影响 8.49K人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英美文学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深受其影响,英美文学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地位也逐渐越来越来重要。下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篇1

浅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

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史上,英美经典文学有极大的影响力。阅读并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背景,还有利于学生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对部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助于学生体会西方文学语言在人物刻画、主体结构和语言特色方面的独特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不断提高自身鉴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现阶段高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阐述了帮助学生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思想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英美两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时代背景和很多社会风俗都会被写入文学作品。世界文坛不少知名作家都来自英美两国,他们的作品广为传颂。如海明威、爱默生、莎士比亚以及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具有较为鲜明的语言风格,表现了特定的人文思想及独特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英美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的英美文化背景,才可能领会作品的精髓。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读懂了西方文化,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审美能力。

通过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学生了解了英美两国的文化历史,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了知识面,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在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具备了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记笔记或读后感的方式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加深印象,最终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

二、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式及阅读审美分析

1.多角度解读英美经典文学作品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其作品内容与时代背景及作者思想关系密切。因此,在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全面解读作品的语言特色、创作手法,从而正确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及主题。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经典文学作品《牛虻》,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参与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故事围绕牛虻、神父、教会展开,这三者相互联系,在作品中各有作用。我们在鉴赏这部作品的时候,要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作品主题。比如,对主人公牛虻的解读,我们主要围绕他理想与道德冲突的心理对话进行,站在这个角度剖析他心理的双重矛盾性。

2.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国家与民族思想

我们在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地梳理整个作品的脉络,对文学作品的年代以及社会背景条分缕析,从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在鉴赏的同时,我们要注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国家与民族思想,加强自身的阅读审美能力,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去理解这些文学作品。比如,英国17世纪著名的诗人约翰·弥尔顿所著的《失乐园》,是他三部杰出诗篇之一。在《失乐园》里,弥尔顿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的革命热情和高远的想象使他塑造了十分雄伟的形象,如撒旦、罪恶、死亡等;描绘了壮阔的背景,如地狱、混沌、人间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他这部作品是在何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弥尔顿反对保王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参与了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由于在资产阶级政府工作相对繁重,因此他视力开始下降。弥尔顿没有听取医生的劝诫,继续投身到斗争中,直至1652年,他双目完全失明。1660年,王政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他被释放之后才开始《失乐园》的创作。在艰难的生活中,弥尔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难、勇于反抗的斗士形象,充分展现了坚决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很多文学研究者认为,《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正是弥尔顿一生的真实写照。

3.形成对作品深层情感的共鸣

我们在阅读及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该明白不同读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在作品赏析过程中会存在差异性。但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是不变的,我们通过深层阅读,可以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并且,我们在鉴赏作品及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交流,对文学作品形成新的认识,实现对作品主题更深层次的把握。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小说极具悲剧色彩,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将亲情与爱情的冲突作为情感冲突的源头。小说缘起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终结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成功地将理想与现实进行了碰撞,充分体现了理想的美好以及现实的残酷。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也是当时文化背景下现实生活的残酷缩影。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自身的阅读审美观,充分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形成情感共鸣,才可能对文学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4.实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在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我们在阅读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避免盲目阅读的现象发生。我们应该明白,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时代、文学形式,鉴赏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因此,鉴赏的角度非常重要,如对文学作品创作风格及叙事方式的研究。德国小说家施笃姆所著的《茵梦湖》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顺序、倒叙的叙事方式在整部小说中穿插,这种叙事方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小说以19世纪现实生活为主要的故事结构,将时间顺序打乱,贯穿现代与过去,体现了施笃姆鲜明、独特和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这种叙事方式,将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悲剧展示得淋漓尽致,并启发了人们某些共同的感情经历和人生感受,也许,这才是施笃姆的真正目的。

5.创作方式影响对作品的审美观感

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常常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观感。例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写的《Oh!Captain!My Captain!》充分展现了较强的文字韵律美。惠特曼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每一段文字都是以Oh!Captain!My Captain!为开头,结尾都是Fallen cold and dead。诗中间的长句以及短语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充分展现了诗歌变化的和谐性,同时也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在韵律变化中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很多英美诗歌的创作,都是头韵、行内韵、尾韵重复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美式读音训练,带着感情的诵读会使学生充分感受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目前,学生还停留在被动地接受文学知识的层面,他们在教师主观教学中阅读和理解相关文学作品。这导致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是表面的,其阅读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而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总而言之,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是学生熟悉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鉴赏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研究文学作品丰富的历史背景及重要的艺术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英美文学硕士生论文篇2

浅谈加里·斯奈德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加里·斯奈德作品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宝藏。从关于他的大量的诗歌评论中可以看出,评论家在斯奈德的诗歌艺术结构、交叉文化视角、边缘性文化的接受和吸纳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解读和论述。

但是,从生态视角考察,斯奈德诗歌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还体现在贯穿其诗歌创作始终以及丰富的生态思想上。斯奈德从小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认为美国文化是破坏和谐的罪魁祸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评价体系的生态标准逐渐确立,他有关生态的信仰和实践不断深入。回到美国永久定居后,他更深刻认识到生态学不单是一门科学,还带来了一场巨大的、进化性的、革命性的文化变革。

迄今为止,斯奈德创作的诗歌主要有10部,分别是《神话与文本》《砌石》《僻壤》《关于波浪》《龟岛》《斧柄》《遗留在雨中》《无自然》《山河无尽》《高峰之险》。每十年,他都有一到两部诗集问世。从诗歌风格上看,从《神话与文本》到《砌石》,斯奈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声音和角度。

当然,每部诗集,甚至每一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都是极其复杂的,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各个层面,所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整个诗集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斯奈德生态思想的发展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它更像斯奈德用来形容生态系统的佛教中的因陀罗网一样,每个部分都是互相倚重、互相联系的。

一、女神远去

晨星不是星两株小冷杉,一株死了伊蛾,伊蛾,身绕紫藤被常春藤刮伤……---节译自《伐木1》(《神话与文本》)《伐木1》是斯奈德创作的第一本诗集《神话与文本》中的第一首诗。开头一句“晨星不是星”里的晨星指的是金星。我们可以在基督教的神话中,找到关于晨星的注解。《以赛亚书》第14章第12节讲的是,在迦南神话中,有一位负责掌管晨光的神,他的儿子晨星骄傲自大,欲谋夺至高神(日神)的宝座,结果被日神掷下,坠入深渊。由此可知,晨星本是神,因其光芒出众便想到众星之上,反而跌落云间,坠入深渊,不再是神的一员。在教会传统中,人们认为明亮的晨星指的是撒旦,因为晨星狂妄自大,结局悲惨,跟圣经别处对撒旦的描写相似。所以,在希伯来神话中,“晨星”是一个因贪得无厌、妄自尊大而最终堕落的角色。

而斯奈德开篇即用此句,让整首诗,乃至整篇诗集都笼罩了不祥的预感。单单从文本上来看,晨星悬于天空,光芒闪耀,为人肉眼之所见,怎么会不是星呢?正如墨菲所说,斯奈德在此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意识(思维)能曲解感官”

②.据他考证,这层意思来自《使徒行传》第19章26、27节中保罗为了奉劝以弗所的民众放弃亚米底亚女神而转信上帝时在小亚细亚传教时的一句话。保罗是这样说的:“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所以,人们所感受到的亚米底亚神不是神,上帝才是。因为上帝是纯粹超验的存在,神圣的实体是一种信仰的事情,而不是直接经验的事情。对上帝的信仰意味着要怀疑甚至否定人类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意味着所有有关万物有灵,诸神共存的神秘主义都将遭受到排斥。人们相信了上帝,便不再相信他们曾经能感受到的自然和崇拜的大地。晨星不再是星了,见到的、感受到的不再是真实的了,远离尘世超然而立的上帝才是真实的,所以随着上帝的来临,大地女神远去了。

二、上帝死后

将上帝从万物抽离之时,人类便埋下了野心的种子,那就是摆脱自然的束缚,当家作主。

但在那个时代,自然并没有像如今这样饱受摧残,架空上帝的人类虽然跃跃欲试地想寻求彻底解放,但却羽翼未丰,没有强有力的武器装备,不敢也不能轻举妄动,像个套着枷锁的野兽,静候时机。在那个波澜未起却危机四伏的时候,大自然尚能安享最后的平静。但现代文明步步逼近,从开始的悉悉索索到后来的步履铿锵,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让人类从身到心都获得解放,从物质到精神都获得之前不可企及的力量,将人类推向了一个巅峰。然而,走向巅峰的人类却将先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抛向了谷底,大自然最后的宁静也渐渐远去。

现代文明这一浩大的工程中,一股新的势力扶摇直上,彻底改变了上帝、自然和人类在世界上的旧有格局,这个新势力便是现代科学。与宗教一样,科学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勃勃野心,在很长时间内,它和神话的作用很相似:探索自然的奥秘,对神奇的自然做出解释。与此同时,科学也承担着促进自由实现的使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科学曾同宗教及世俗权利做过不懈的斗争,然而在19、20世纪的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把科学打磨成锋利的武器。手持这柄利器的人类便不再满足于与自然和宗教和谐共处,而决定将自己从自然和宗教的束缚下完全解放出来。当人类的野心逐渐膨胀、能量越来越大之时,远在天边的上帝不但无能为力,而且彻底被代表着理性和一切真理的科学打败,撒手归西了。上帝死后,科学以它神奇的力量成为上帝的继承者,摇身组建了现代宗教,它的口号是“支配”和“征服”,它的任务是让自然像战败国一样屈从或干脆被消灭。

从女神死去到上帝死了,再到科技主宰世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整个自然惨遭前所未有的浩劫,人类的精神世界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而人类究竟能不能重振旗鼓,拾回丢掉的精神?自然万物能不能历尽劫难,渐渐复苏?人类和自然万物是不是还能具有重新栖居的能力?他们能否以及怎样和谐相处,才能重新扎根于脚下的这片大地?斯奈德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东方,想在这片不同于西方的土地上汲取智慧,找到答案,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备受打击。他为此彷徨过,怀疑过,悲观过,甚至绝望过,但所幸没有放弃,最终他还是选择在困境中探索一条道路,在空虚的喧闹中平静、坚韧地走下去。他的诗作表达了他的探索。人和自然万物能否重新栖居、怎样重新栖居的问题成为他所有诗歌中最重要的主题。

猜你喜欢:

1.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2.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3.英美文学相关论文参考

4.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5.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